新闻动态
东华大学:开门上大课 学在天地间

发布时间: 2023-03-17 14:26:45

作者: 高坤 向娟

来源: 东华大学

“同学们,上周中国、沙特、伊朗一起干了件大事,这件事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3月16日,在东华大学锦绣会堂,“90后”思政课教师刘盼红带来了一堂“热气腾腾”的思政公开课。与这堂课伴随的是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松江区)、重点试验高校(东华大学)启动仪式暨松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展示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四周年到来之际,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来自东华大学和松江区大中小学的300多名思政教育者济济一堂,共同探索如何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开门上大课,

学在天地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书斋”之门  用新时代伟大实践造硬核课堂


说这堂课“热气腾腾”,不仅因为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热门话题,还因为老师把最新的国际大事搬到了课堂,让学生们在鲜活的现实中学习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内容要讲好,其实不太容易”,刘盼红坦言道。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00后,他们生在和平年代,其成长伴着中国“强起来”的时代历程,是典型的“强国一代”,没有经历过“落后就要挨打”,更没有经历过战乱,要让他们懂得和平发展道路的深意确实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要让学生学得‘有感觉’,就得紧密联系现实,讲点他们可感可知的事,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好。”为此,刘盼红在讲课中不仅联系了中国、沙特、伊朗三方联合发表声明这件新鲜出炉的国际大事,更联系了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让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到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时刻,中国在推动本国发展同时为世界谋大同、推动世界和平的智慧与行动。东华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闰东明课后告诉记者:“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赶上了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思政课听上去不是干巴巴的,既接地气又解渴,上得意犹未尽,听过还想听。”


在东华大学,像刘盼红这样上课喜欢“接地气”的老师还有很多,听过还想听的“硬核”思政课也不少。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思政课创优行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瞄准“大思政课”建设集中发力,引导教师立足教学主阵地,把牢课堂主渠道,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主动打开“书斋”之门,用好新时代伟大实践这本“活教材”,向学生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理”。学校结合纺织办学特色建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锦绣中国》,为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增加特色名片;在沪上高校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并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摘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同类高校率先出版纺织类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系列教材,建设上海市示范马院、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大思政课”建设在东华大学正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走出“教室”之门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实地探访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革命旧址、走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展、调研革命文物保护现状、顶着炎炎烈日录制情景党课……回想起两年前跟着老师去江西瑞金开展红色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东华大学2021级硕士生费亚倩至今都记得当时的火热场景。正是那个红色夏天的红色寻访,让她切身体悟到红彤彤的思政课就得到红色中国的广阔天地中去上,这样书上的学问才能最大限度变成自己的。而今即将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她笃定地说:“我也要像我的老师那样,带着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


在东华大学,“大思政课”不只是“读书本”,整个社会都是“大课堂”。比如讲到爱国奉献,学校根据老校长钱宝钧的真实生平故事制作原创大师剧《钱宝钧》,自2015年以来每年坚持向新生、新教师演出,钱先生的诗句“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成了一代代东华人为人为师为学的座右铭。又如讲到服务为民,2021年学校专门把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请到70年校庆的舞台,请这位耄耋校友倾情讲述“一辈子只为让全国人民穿好衣”的大爱人生,激励青年一代接续奋斗。再如讲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学校用连续十一年定点帮扶云南盐津,生动诠释了学校与这座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跨越万里的山海情,讲到志愿服务,学校用纺织援疆十年接力有力书写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学校把党和国家牵挂的“大事”“要事”变成了师生看得到听得见、能参与受教育的“身边事”“眼前事”,让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件事成为思政课鲜活的教材,让每一次社会生活体验变成流动的育人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感受时代变迁、国家发展进步的脉搏,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连通“学校”之门  大中小学牵手“接力跑”育新人


撕不烂的芳纶纸,烧不断的碳纤维线,复合材料做成的最轻行李箱,助力天宫、北斗、嫦娥飞天的星载天线金属网……“科学的世界真奇妙,今天真是大开眼界”,说这话的是来自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四年级八班的小学生黄俊乔。在东华大学哥哥姐姐的带领和讲解下,他和小伙伴走进了东华大学科技馆、校史馆,来了一趟神奇的科技之旅、大学之旅。这也是此次东华大学、松江区启动“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重点试验区为在松中小学生特别安排的研学实践环节。参观中,小朋友们不仅看到了这些神奇的科学成果,还听到了很多东华科研工作者研究背后的感人故事,科学报国的小苗在心中又一次得到了浇灌。


这样的“大手”拉“小手”,在大小东华间早已成为常事。近年来东华大学依托马院为东华附校中小学生送去了240余堂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和20多讲“童心向党·师说百年”红色精神系列音频党课;依托纺织学院将传统扎染技艺带到了中小学课外科普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学习感受祖国传统服饰文化技艺的奇妙;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把从祖国各地采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搬”到了附校经纬展厅,打造“校园特色博物馆”,中小学生通过民族服饰亲身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部则充分发挥攀岩、旱地冰球、足球等高水平运动队优势,派出专业教师团队到附校指导开课;校团委“科学商店进附校”活动也已成为东华附校每年科技节的重磅组成……而仅仅只是大小东华牵手还远远不够,东华大学发挥纺织、材料等一流学科及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科技馆、东华大学校史馆、学校负责建设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资源优势,把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触角从思政课辐射到课程思政、从东华附校教育集团辐射到松江二中、闵行三中、行知实验中学等更广区域更多学校。学校积极强化服务溢出,参与编制《松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与松江二中结对中,学校依托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强化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广泛开展科普育人,指导中学生摘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面向未来,以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为“再上层楼”的重要契机,东华大学将深化全过程全要素全环节“大思政课”链式教学改革,持续在大中小学段思政课进阶性、本硕博思政课整体性、思政课课程结构协同性上发力,全方位挖掘育人要素资源,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东华特色“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