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3-31 10:56:46
来源: 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第一时间开展集体备课,第一时间掀起学习热潮,争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排头兵”。博士生宣讲团通过高校联合宣讲、网络微宣讲及“进支部、进宿舍、进实验室”等方式,面向校内外开展宣讲230余场,覆盖人数超过24000人次,推出微宣讲视频5部,累计播放超过160万次,他们以青年视角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青年之声宣讲党的二十大意蕴,以青年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对青年的要求,展现了武大青年立志讲好中国故事的家国情怀与追梦未来的使命担当。
小故事烹出“青年味”
“她是我的师姐李嘉思,高空作业非常酷非常飒的她,生活中是个典型的‘萌妹子’,第一次上百米铁塔,她也会腿抖得控制不住”,在高校联合宣讲活动中,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张长文正在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分享他的师姐“高空女飞人”李嘉思的故事,从青年电力人努力点亮全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风采展现电力行业的十年发展成就。
“在撒叶儿嗬的感染下,这位大男孩决心学会撒叶儿嗬。为更好融入,他从镇里搬到村里,主动去老乡家打扫、帮厨、聊天,吃‘百家饭’,和乡亲们一起过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专题微视频《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光者”》中,哲学学院博士生陈乾奕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武大“最土博士”腾跃扎根大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号召广大青年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光者”,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回国后兄弟二人一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呼号,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临危不惧,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刘沛彤带着大家重温陈延年、陈乔年这两个年轻人为了岁月静好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展现了跨越时空的青年担当。
宣讲台上,这支平均年龄25岁、由53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博士生组成的博士生宣讲团,以饱满的青春朝气与宣讲热情深入近200个支部,足迹遍布全校各学院,用充满“青年味”的话语、用鲜活的“青春故事”将党的创新理论火种播撒到青年心田,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追求,为广大师生准备了一场场具有青春特色的宣讲盛宴。
大发展凸显“学科味”
“我想问一下大家,种一株草需要几步,来,大家跟随我的口令,我们一起种一株。大家先把眼睛闭上,吸气,屏住呼吸,想象你现在在一片湖水里,十一月的水有些刺骨的冷……”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肖雅方正在带领大家想象种植水草的过程,在体验了水草种植的艰辛后,用生命科学学院“孤岛教授”于丹教授团队数年如一日探索以草治湖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故事,鼓励青年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作为“珞珈三号01星”研制团队的主要成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赵泉在通导遥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的一次次创新实践中,筑牢了奋进航天强国新征程的坚定信念,而且在主题党日活动中迫不及待地分享交流他的切身经历,他斩钉截铁地说,“对于我自己来说,参与‘珞珈三号01星’研制过程,就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实际行动!”
“‘老人倒地扶不扶’‘遇见小偷追不追’‘碰到抢劫管不管’‘人掉水里救不救’?如何让大家做好事不被讹?”,法学院博士生王梦森在宣讲中请同学们不用担心,“《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和第一百八十四条为见义勇为行为提供法治保障”,鼓励同学们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坚定选择“扶”“追”“管”“救”,号召大家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聚焦专业特色是博士生宣讲团的特色之一,围绕“青春共话二十大”推出的53个宣讲主题覆盖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态、公共卫生、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宣讲团讲师们发挥自身价值观相对成熟、专业基础扎实的优势,融合学科特色,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书面语”讲成“知心话”,通过展现学科发展成就窥见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接地气传递“生活味”
“曾经的脐橙都是村民用背篓背下山,2019年,在当地政府和行业、高校的合作之下,脐橙可以乘‘动车’下山了”,讲台上绘声绘色正在分享脐橙坐“动车”下山故事的是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生李想,她用一个个乡村发展的生动故事带领大家深刻领悟“第三件大事”——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来之不易,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
“买电动车时,你会选择锂电池还是铅酸蓄电池,哪种续航更久,哪种安全性更高,哪种更实惠?”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张小硕在宣讲中当起了科普小能手,从锂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讲到清洁能源“上线”的必要性,号召大家“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为“双碳”计划助力,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你关注观看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馨玥正在和同学们深入探讨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在破局、突围、革新的过程中“影”领人心,成为打造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2022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博士生宣讲团讲师树立“个性化、菜单式”的供给侧思维,多渠道收集受众反馈,充分结合受众实际和关切,及时改进完善宣讲内容和方式,让大家听得懂、能领会、可实践,通过“话家常”、讲述生活事,助力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深度不失“理论味”
“‘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赵宇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世今生”讲起,深入剖析了二十大热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
“‘发展’是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提升国家发展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问题。与十九大报告中‘发展’出现了212次相比,二十大报告中的‘发展’依然以出现217次的频率稳居榜首”,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钰用“数”说的方式解读了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带领大家从高频词深刻领悟党对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安排部署。
“要了解高质量发展的含义,首先我们得介绍一下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高速发展”,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王铭瑾从缘由、历程、举措及展望系统阐释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以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引领广大青年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青年话语也可以实现对理论的深度解读。为提升宣讲的理论深度,博士生宣讲团建立健全集体研讨、共同备课、试讲观摩、正式宣讲、评价反馈、品牌塑造等全链条工作机制。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邀请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著名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汪信砚教授担任宣讲团指导老师,深入推进博士生宣讲团与珞珈银龄宣讲团的老教授们开展联合宣讲,让宣讲传承珞珈学术精神,有厚度有“珈”味。
经历过才有“实践味”
“中国共产党的能,正是由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实现的”,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生唐嘉博结合其服务基层治理的经历,用一个个基层实践的鲜活案例验证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法槌是法律的权威,法治社会中所有的纠纷都要靠法律‘一锤定音’”,法学院博士生夏迪娅·吾甫尔是新疆某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她用法律实践的案例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
“3·12植树节”活动中,测绘学院博士生高瑀在现场给大家分享了地处腾格里沙漠的甘肃省古浪县六位老人植树保护家乡的故事,“六位老人和他们的子孙,用38年灼灼韶华,向亘古沙漠发起挑战,从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草开始,在沙漠上孕育绿色的希望”,她的讲述深深感染了现场的同学们,大家植树的干劲更足了,共建美丽中国的理念更深植人心。
“知行合一”,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博士生宣讲团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讲师遴选的过程中注重选拔有丰富基层实践经历的博士生,充分发挥朋辈示范作用,用他们鲜活的实践经历引领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长风浩荡启新程,奋楫扬帆正当时。新征程上,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始终牢记时代期许,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饱满的热情,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有温度的“青春故事”和有力度的“青春号召”带领广大青年牢记使命责任、书写人生华章。